1959年3月10日,西藏当地的贵族统治集团发动叛乱,在当地制造恐怖暴动,他们疯狂地袭击解放军战士和设施,并且迫害和残杀了很多当地的爱国人士。
一时间西藏问题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。
虽然叛乱很快被我解放军平息,可是此时印度又开始在我西藏边境地区频繁挑衅。
面对咄咄逼人的印度军队,我党领导人中当时的意见也不算统一。有人觉得应该小惩大戒,而以周总理为主的人士认为,从大局出发,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选择。
经过内部讨论,“先礼后兵”的声音占据了大多数。于是我国政府向印度提出和谈的想法。
可是印度方并没有同意合谈。
在我国邀请印度总理尼赫鲁来北京,就西藏边境冲突问题进行谈判的时候,遭到了对方的拒绝。
周恩来
但是他又不想承担“武力入侵”的舆论谴责,于是玩了一招太极,他邀请中国代表到印度进行谈判,将场所换到他的主场上。
要知道当时的印度上下不但对中国带着成见,而且在一些西藏地区叛逃人员的煽风点火下,此次出访可能会承受巨大压力,深知可能遭遇危险。
不过周总理发挥了革命者的无畏精神,他欣然赴约,在1960年4月,乘专机去往新德里。
此时的新德里已经云集各国记者,他们准备了很多尖锐的问题。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问总理:“凭什么说西藏是中国的?”
他们本以为不承认西藏属于中国是一个釜底抽薪的妙计,但没想到总理用一个比喻,有力回击了这个问题,让这次访问达到了我国预期的效果。
究竟周总理是如何在这次“不善”的环境下完美应对的,这次的会谈又起到了什么样深远的作用呢?
谈判双方
对于普通人来说,“外交”这个词似乎距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。对于那些流传已久的外交故事,人们通常也只是当成奇闻趣事来听。
可是每一个在外交岗位上付出过心血的人,都会把外交当成是一项重要使命,它关系着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安危。
引用国外一篇关于周总理的报道的话,其中有一句是这么说的:
“苏联人把外交变成科学,而周恩来把外交变成艺术。”
从此以后,“外交艺术”一词开始广泛应用。而周总理作为这门艺术的“创始人”,功力自然非同小可。
不过总理口中却不喜欢用“艺术”来比喻外交,因为只有他自己才知道,把整个国家的荣誉和利益抗在自己的肩上,意味着什么。
他最常说的是:“谈判桌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。”那些看上去似乎信手拈来,优雅从容的表现,恰恰是建立在过人的智慧和反应基础上的。
而这次中印谈判的对手,可以算得上一位“劲敌”。印度总理尼赫鲁,也是自称“外交达人”的存在。
尼赫鲁出生于印度的一个高种姓家族,他是家里唯一的一个男孩。为了把他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家族接班人,从小尼赫鲁就受到了精英教育。
他先后去往英国剑桥大学和伦敦法学院学习。回国后成为甘地的弟子,追随他在印度兴起了“非暴力不合作”运动。
因为参与到印度独立运动中的原因,尼赫鲁多次入狱,并吸收了当时的共产主义思潮的特点。
这样的履历也让他受到精英阶层的拥护,1927年尼赫鲁成为印度国大党主席,印度独立后成为第一任总理。
此时的尼赫鲁成了印度的掌舵人,风光无限的他频频在国际社会上亮相,受到了很多关注之后,尼赫鲁也开始迷信自己的外交技巧了。
在与周总理的外交会谈开始前,他就曾经发下豪言:“无论是在谈判桌,还是战场上,都会让中国人尝到印度人的厉害。”
尼赫鲁这么说似乎也不是吹牛,由于当时我国想靠着谈判解决问题,所以没有在中印边境正式动兵,给了印度政府一个军力孱弱的错觉。
而且当时尼赫鲁还妄想把西藏边境地区据为己有。
除此之外,他还给中国代表准备了一个下马威,和一群言辞激烈的当地记者。
尼赫鲁自认有信心在新德里让中国人下不来台,维持自己一向的外交强硬立场。
1960年4月19日晚,周恩来和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乘坐专机来到了印度新德里机场。这是他们第四次访问印度。
他们即将面对的,便是尼赫鲁精心准备的第一个刁难。
中印谈判
一下飞机,代表团就发现了一个异常之处。对于任何一个礼貌的外交场合来说,在机场的欢迎条幅理应换成客人国家的文字,这样会显得诚意满满。
可是周总理一行人看到的,却是铺天盖地的印度文条幅,从外交角度上来说,这明显是失礼的。
按照计划,周总理下了飞机后应该在机场进行演说。我国的机场演说完成后,再由尼赫鲁进行表示欢迎的致辞。
不过由于在场的大多是印度民众,如果翻译人员把周总理的话直接翻译成英语的话,恐怕效果会大打折扣。
民众的接受程度不高,也就意味着变相减少了周总理发言的影响力。
此时的周总理很快明白了对方的意图,他叮嘱我方翻译,直接把中文翻译成印度文,并且要尽可能大声说出来,让在场的大部分印度民众都可以了解他的发言表意。
事实证明这个灵光一闪的点子非常有效,在印度语响彻广场的时候,现场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。
与周总理这边的准备充分相比,尼赫鲁的团队就显得有些窘迫了。
他的翻译不懂印度语,所以尼赫鲁只好先用印度语发言,再转过去小声用英语向翻译解释,最后由翻译用中文翻译给周总理听。
一场暗地里的交锋,中国代表团大获全胜。这一场小小的插曲也打击了印度一方的气焰,给平等会谈开了一个好头。
次日,周总理来到采访厅外面的时候,在此之前采访过周总理的《泰晤士报》记者韦尔娜劝告周总理“要小心”。
这位记者用一个形象的比喻,描述出接下来的记者会可能会很艰难:
“您将成为一个靶子,遭受来自新德里记者们的‘凶猛火力’。”
没想到周总理听完,除了对她表示感谢外,自信地说:“来自中国的外交人员,不会怕来自新德里的‘子弹’。”
刚进入会场,尼赫鲁就迫不及待地就西藏归属问题和周总理讨价还价。
周总理一听他们的表达内容,就知道对方的真实意图了。所以在这件事上总理表现得十分坚决:
“西藏一直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,西藏人民也是新中国的公民,他们的人权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。你们说对吗?”
这个问题一下子把这些人问住了,但这还没完,总理又转过头和尼赫鲁谈起了关于人权问题的理解。
总理认为人权不止是少部分人的特权,而应该是全体西藏人民的权力。只谈部分人的特权,而忽视了绝大多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,简直是对人权这个词的一种侮辱。
这下哑口无言的人变成了一群人,尼赫鲁没想到被总理反将一军。
如今这个问题不但无法成为自己谈判的筹码,反而人权的借口被周总理所用,如果不顾西藏人民的人权,那么他们还怎么有脸继续拿这个问题纠缠呢?
事已至此尼赫鲁只好拿出最后一招——让自己找来的记者为难周恩来。果然周总理还没走到讲台前,下面的人群中就有粗鲁的呵斥声响起。
不过总理并没有介意,他还是走上讲台,并带着诚挚的微笑向大家问好。这样的心理素质和不卑不亢的态度,让大部分记者心生敬佩,全场也响起了热烈的掌声。
随着总理的讲话开始进行,记者会的气氛也渐渐进入平稳的状态中。然而随着记者提问时间开始,一个个犀利尖锐的问题也开始出现。
“中国说西藏是中国的领土,请问如何证明呢?”
总理泰然自若地说:“自中国的元代开始,西藏就已经是中国版图中的一部分,距今已经700多年了。”
这位记者不依不饶:“700年这么短,怎么能算数呢?”
总理微微一笑,用了一个比喻:“700年已经不短了。要知道美国的历史才短短100年,难道说美国这个国家也不算数吗?”
没有达到刁难的目的,这个记者只好偃旗息鼓。此时另一个记者趁机发问:
“中国和印度的边境纠纷,是否可以理解为是大国对小国的一种欺压呢?”
总理结合印度自身的情况予以“反击”:
“首先中国不会这么做,而且印度也并不是一个小国。如果这么断然下结论的话,那么印度和自身周边的巴基斯坦等国的纠纷,是否也是印度以大国身份,压迫其他国家的行为呢?”
周总理引经据典,妙语连珠,把众多心怀叵测的记者驳斥得无言以对。
这时下面有一些激进派已经彻底放下礼仪,大喊道:“无论如何,中国就是侵略者,你们伤害了印度人的感情……。”
1955年万隆会议上的周恩来
这场发布会本就是以理服人,当一方已经完全抛弃道理和仪态的时候,斯文礼貌的解释或许已经不再能解决问题了。
面对对方的无礼发言,周总理还没讲话,在一旁的陈毅老总就接过话头:
“狡辩的话已经够了。我只有一句话,中国受到了损害。正所谓‘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。’这样的态度将不会带来和平!”
陈毅一锤定音的发言,不但遏制了对方在记者会上无理取闹的表现,也展现了中国外交的另外一面:我们既有温文尔雅的周总理,同样也有陈毅为代表的铁血军队。
这次采访最终在中国软硬兼施,不卑不亢之中圆满落幕。但中国积极求和的态度,却让尼赫鲁认为中国不足为惧。
中印冲突仍在持续。
1962年4月,随着印度在和周边小国的作战中取得优势,尼赫鲁调集军队,跨国国境线在我国境内建立40多个军事据点,其面积总和已经刷新了边境纠纷的范围,这已经是一次侵略了。
印军随之快速扩张,到10月的时候,尼赫鲁公开表示:“对中国使用正规军事力量。”
10月17日开始,印度军队开始对我国边境守军实施炮击。尼赫鲁本人也专程乘飞机来到前线观战。
为了保护我国的边境安全,更是为了让在暗处蠢蠢欲动的境外势力忌惮。经过党中央的讨论,我国决定增派军队予以反击,“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”正式展开。
战斗持续到11月21日,我军在大胜的态势下为求和平主动停火,并退回我国境内。缴获的武器和俘虏人员,也先后返还给了印度政府。
这场雷声大,雨点小的战斗,不但打醒了以尼赫鲁为首的印度高层领导人,也为我国换来了60多年的中印边境和平。更加印证了陈毅老总的态度:“人若犯我,我必犯人。”
早在1955年“万隆会议”上,周总理提出“求同存异”和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”时,中国的态度便已然表明。
中国不愿主动战争,只要还有和平的希望,我党都会竭尽全力。就像1945年毛主席不顾自身安危前往重庆谈判,就像周总理风口浪尖上仍前往印度向国际发声。
时至今日,我国的国力已经大幅度提升了。强大的军队和经济实力让我国的外交工作开展起来更加游刃有余。
我们获得了与西方列强平等对话的权力,能够更为有力地维护我国主权完整和国际和平。
这样的日子来之不易,虽然现在的中国已经今非昔比,可我们不能忘了周总理和陈毅这些前辈的功勋。
正是因为有他们“刚柔相济”的外交政策,才让我国度过了一个个艰难的历史时期。也才有了今天这样一个稳定和平的国内外局势
无锡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