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0年5月16日深夜,日本汉口广播电台传来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,这一消息迅速传播开来,震撼了正在对峙的中日双方。电报的内容大致是:抗日部队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伤亡惨重,许多战士英勇牺牲,其中在大量尸体中,发现了张自忠将军的遗体,并且还找到了一大批军事机密文件。消息传开后,张自忠将军的遗体被敌军收走。得知这一消息后,为了取回将军遗体,38师的师长黄维刚当即决定成立敢死队,经过一番顽强的突袭,最终成功夺回了张将军的遗体。令所有人感到意外的是,日军竟然下令停止轰炸,以免破坏张自忠将军的遗体。此事很快传到了蒋介石那里,蒋介石在惊讶之后,心中充满了悲痛,并多次询问张自忠将军的遗体是否已成功追回。
那么,张自忠将军到底是何方神圣?为何能够在真枪实弹的战场上,赢得敌军的尊重与敬佩呢?
张自忠,字荩忱,1891年8月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的唐元村。由于家庭条件优越且自幼酷爱读书,张自忠从小便展现出了不同于常人的眼界和志向,尤其对《三国演义》和《说岳精忠传》中的忠诚与正义精神颇为崇敬,这也为他日后的命运奠定了基础。他年少时接触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,深受“驱除鞑虏”的思想启发,立志投身革命,为抵御外侮贡献自己的力量,并且最终实现了这一目标。
展开剩余83%1938年3月,张自忠参与了临沂战役,在长达七个昼夜的恶战中,他带领部队击溃了素有“铁军”之称的板恒师团。此外,他还参加了随枣战役、冬季攻势等多场战役,屡屡表现出超凡的指挥才能与非凡勇气。作为一名指挥官,张自忠要求自己严于律己,对部下严格要求,甚至在寒冷的冬天,他会亲自带领士兵进行艰苦的训练。一次,大雪纷飞,寒风刺骨,许多士兵因为寒冷而退缩,张自忠知悉后,立刻将所有士兵召集起来,激励大家奋勇向前,自己也毫不犹豫脱去上衣,与大家一同在雪地中跑步,这种亲力亲为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士兵们。由此可见,张自忠不仅是一位英勇的将领,也是一个毫不畏惧困难、以身作则的榜样。
虽然张自忠在战场上表现出极大的勇气与英勇,但在生活中,他却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,甚至可以说他对“死”字有着一种近乎宿命的态度。他曾在给弟弟的信中写道:“只要我一天不死,我就不会放下肩上的责任,敌人不死,我便会为国效命,直至死去。”他还曾在与部下训话时提到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,将自己的人生视为一场为了保家卫国而燃烧的战斗。他认为,作为一名军人,最终应该“以死报国”,这种心态促使他每次出战时都会留下遗嘱,表示自己带着必死的决心走上战场:“如果能够平安归来,便销毁遗嘱,如果回不来,那么这份遗嘱便是我的绝笔。”
张自忠将军每次出征,都会亲自冲在最前线,面对敌人的枪炮,丝毫不退缩。许多人认为,作为一位高级指挥官,他应该在后方指挥,而不是亲自冒险,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:军人就该身先士卒,不畏艰难险阻。正是因为这样的坚持,张自忠最终在战斗中英勇牺牲,成为了家国人民心中的英雄。
据张自忠的女儿张廉云回忆,父亲常年征战,鲜有机会回家。一次,他们在法租界的住所相见时,张自忠已经显得十分憔悴,眼睛布满血丝,显然没有得到休息。父亲和她们说了几句话,交代了一些家里的事情后便匆匆离去,那也是她最后一次见到父亲。1940年4月,张自忠的孩子们设法与他取得联系,表达了想去前线看望他的愿望。张自忠回复道:“一个月后再来。”没想到,这一句简单的推辞,成了永别。
1940年5月1日,为了实现战略目标,日军分三路向襄河东岸发动攻击,“枣宜会战”由此拉开帷幕。张自忠在战前曾亲笔给将士们留下遗嘱:“为国家民族而死之决心,海不清石不烂,绝不会有半点改变。”他不畏强敌,带领部队与敌军展开激烈战斗。尽管日军动用了十万兵力和大量坦克、战机,张自忠依旧冷静指挥,成功打破敌军的包围,重创敌军。然而,战况不断变化,局势难以预测。
5月6日晚,张自忠在快活铺指挥部召开紧急会议,商讨战局。会议结束后,他坚定表示:“我明天亲自过河督战。”此举遭到部下的强烈反对,大家纷纷劝说他留在后方指挥,但张自忠坚持己见。当天晚上,他给副总司令冯治安写了一封信,表示自己决心亲自前往敌后作战,信中写道:“或许此次离别即是永别。”这封信体现了他对祖国的赤诚与决心。
然而,战局变得更加复杂,张自忠的部队在5月15日下午被日军包围。尽管张自忠英勇突围,并带领部队通过敌人的缺口突破了包围,但在接下来的激烈战斗中,张自忠最终英勇牺牲。当时,张自忠的副官马孝堂接到他的遗嘱,张自忠告别了世界,表达了自己“不负国家、不负战友”的心愿。
张自忠将军的英勇牺牲引发了全国范围的震动。蒋介石得知消息后,悲痛欲绝,并立即指示黄维刚组织敢死队,冒着巨大的风险夜袭敌军占领区,最终成功带回了张自忠的遗体。令人震惊的是,日军竟然在得知张自忠遗体被夺回的消息后,停下了空袭,甚至没有对敢死队成员进行打击。这一行为显示出敌人对张自忠的极大敬意。
在5月21日,张自忠的灵柩由快活铺启程运送回重庆。整个宜昌的民众都自发地前来送行,沿途送葬的人数越来越多,最终超过了十万人。此情此景,令在场的每个人都动容。而更让人感到震惊的是,尽管敌机飞来,民众却没有逃散,反而仍然坚定地送别这位英雄。
1940年5月28日,张自忠的灵柩抵达重庆,蒋介石亲自前往迎接。在看到张自忠的遗体后,蒋介石悲恸万分,抚棺泪流满面。在此后的祭奠仪式上,张自忠将军的雕像被正式立起,成为国家纪念的重要象征。
张自忠的妻子李敏慧在得知丈夫的消息后,悲痛欲绝,绝食七日后也随丈夫而去,最终二人合葬在重庆梅花山。张自忠将军的英勇事迹和他坚定的爱国情怀永载史册,成为后人永远铭记的楷模。
张自忠将军,作为国军的将领,身先士卒,冲锋陷阵,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对祖国深沉的热爱。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忠诚与勇敢,最终为
发布于:天津市无锡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