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王振雅 邱越)9月16日,河北省石家庄市,窗外的晨雾尚未散尽。抗战老兵刘世钺双掌搓热,覆在闭合的眼睑上30秒,对着东方做“晾目”,这是他自创的眼部保健操。如今已95岁高龄的刘世钺,双眼视力仍保持1.2。
为什么视力保持这么好?他说,“当年日军进村扫荡,我被老乡藏在羊肚皮下,黑了一夜,从此知道什么叫‘缺光’。人要惜光,眼睛尤其。保护眼睛、保持健康,我才能多看几眼祖国的盛世。”
9月3日,在天安门城楼上,抗战老兵刘世钺向受阅官兵敬礼
“眼里亮因为心里有光”,他是天安门上敬礼的老兵
8月23日,抗战老兵刘世钺接受媒体采访。受访者供图
“老兵敬礼,让人泪目。”“这盛世如他们所愿”……9·3阅兵观礼抗战老兵刘世钺敬礼的视频仍被点赞与热议。
刘世钺,1930年生人,这位目光如炬、精神矍铄的95岁老者,从医45载,有一套独特的养生方法。每天早上8点早餐上桌:一碗橙黄色的胡萝卜小米粥、一盘深绿色的凉拌西蓝花、一块蒸南瓜。刘世钺称之为“护眼三色餐”。
“胡萝卜补β-胡萝卜素,西蓝花有叶黄素,南瓜含锌,都是黄斑的‘军粮’。”他把小米粒扒拉到碗边,轻轻吹凉,“我给眼疾患者做角膜移植,患者没维生素A,角膜就长不好。从那时起,我就跟自己较劲,不能让眼睛缺营养。”
“血压正常,肺部无啰音。”吃完早饭后,保健医生李钊上门巡诊,为刘世钺测量血压、听诊心肺情况。他扶了扶眼镜告诉记者,“老首长本身就是眼科医生,医学知识、养生保健非常懂,还经常给我们科普护眼知识。”
“灯有频闪伤眼,自然光最稳。”“看手机不要不开灯,读书要保持一定距离,年轻人要保护眼睛。”“55岁以后,要注意白内障的发生,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,控制不好也有失明风险。”……刘世钺如数家珍地向记者讲述着保护眼睛的知识与方法。
从医45载,这些记忆早已刻入他的大脑。1949年7月,从华北医科大学毕业的刘世钺被分配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工作,因当时眼科急缺人手,党和人民的需要就是军令,得知这一情况,他毫不犹豫走上了眼科医生的道路。
1969年,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组建医疗队,刘世钺担任队长,奔赴山区医疗扶贫,脚步踏遍了山区每一个角落。他们在村民家里支起简易手术台,为千余名山区百姓实施眼科手术。
这么多年,刘世钺诊治的患者超数万人,参与“角膜移植”“泪道病”“青光眼”发病机制等多项临床科研,发表论文60余篇,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13项。此外,他连续组织10期眼科医生学习班,为军队培养出200多名眼科专家和学科带头人。
李钊说,“每次跟刘老对话,都能看到他的眼里亮亮的,因为他心里有光。自律的习惯,这么多年始终如一,也许这就是老一辈战士身上信仰的力量。”
“除了生死都是小事”,情绪健康是第一生命力
2015年9月,抗战老兵刘世钺在与医生们讨论眼科医学话题。受访者供图
“我们都是神枪手,每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,我们都是飞行军,哪怕那山高水又深……”嘹亮的歌声回荡在房间里,每次一唱歌,刘世钺精神头就起来了,越唱越起劲。他说,“唱歌是疏解压力的好办法,一唱歌脑子里什么都不想了,《游击队之歌》是我最爱唱的,当时唱得最多。”
说着说着,刘世钺突然停了下来,思绪被拉回了抗战岁月,他缓缓地讲述着那段经历……
1938年,年仅8岁的刘世钺加入八路军第129师,成为一名“小八路”。“129师走到哪,我们就跟到哪。”当时还没步枪高的刘世钺作为宣传队的一员,跟随129师的行军队伍,从太行山的崇山峻岭唱到冀南的广袤平原,从硝烟弥漫的战壕唱到丰收在望的麦田,从寒风凛冽的冬夜唱到旭日初升的黎明。刘世钺清楚地记得,每当他唱起这首歌,战士和乡亲们都会情绪激昂,誓要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。
战争的惨烈,让刘世钺多次经历生死。在河北保定市阜平县给伤病员慰问演出时遇到日军突袭,一位老兵为了保护他,用身体盖住即将爆炸的手榴弹壮烈牺牲;1942年,他的大哥和五叔在抗日前线牺牲,母亲、婶婶等5位亲人被日寇关押焚杀,岩良村几十口人葬身火海……
“我的战友、亲人,很多人都不在了,我跟他们比还活着。除了生死,都是小事,不值得生气与烦心。每次遇到烦心事,一这么想,很多事都能想开了。”
这么多年,在生活中,刘世钺与老伴从来没有“红过脸”,更没有吵过架。“不生气就不得病,保重好身体,才能替牺牲的战友更好地服务人民。”
1994年刘世钺“离休不离岗”,仍然奋斗在临床一线,“义务看病不收钱”。2016年,医院考虑刘世钺年事已高,不再给他安排出诊。为此,他专门致信医院党委,信中写道:“能为老百姓治病,就是给我最大的报酬,也是我最大的快乐。”就这样,刘世钺又穿上了白大褂。
他告诫年轻人,“不要内耗,不要患得患失,一定要学会管理情绪,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,学习好本领,让祖国强起来。”
“健康科普也是治病救人”,离休后制作了173个科普PPT
9月16日,刘世钺在手机上给患者答疑解惑、诊断病情。王振雅摄
一粒药可以治病,一堂课亦可救人。很多医学常识,对医生而言是“老生常谈”,对患者来说却是“闻所未闻”。离休后,刘世钺到大学里、医院里给年轻医生上课,制作PPT给大众、患者分享科普知识。如今,他已制作了173个PPT,从吃什么水果对身体好,到白内障怎么办,针对患者们提出的问题,他都统一整理回复。
他说,“不出门诊了,健康科普也是治病救人啊,只要活一天,就要守护老百姓健康一天。医生是一辈子的职业。”
朝南的书房因阴天,早早地就暗了下来,刘世钺慢慢起身开灯,随后打开电脑,向记者展示他最近制作的PPT。刘世钺把字号统一设到28号,行距1.5倍,一页文字,一页图片,足足有88页。
“这么多页PPT,您得制作多久?”刘世钺戴着助听器的耳朵侧向记者,回答:一天。
刘世钺说,“我是用AI做的,做完我会检查下,把不正确的改过来,所以比较快。”刘世钺将制作的PPT分享给学生、患者、身边友人。渐渐的,95岁的他成了“养生博主”
离休31年来,刘世钺每天坚持学新技术、新业务,还坚持学外语和电脑,哪怕是身体不适卧床休息,也从不间断。科室每周举办2次学术讲座,他准时参加学习,主动分享心得;院里组织业务考核,他亲自出题、阅卷,还为科室每位医护人员建立“成长档案”,为年轻医护人员答疑解惑。
“我要不断学习,多学技能,为人民多做事。”刘世钺道出养生秘诀,“脑子多用,不会老年痴呆。身体多动,肌肉才不会萎缩。养生的秘诀就是别让自己闲下来。很多退休的老人,一不做事了,身体各种毛病就出来。生命就是在于运动。”
生命影响生命,相信信仰的力量。一句句朴实的大道理,在刘世钺老人口中缓慢地说出来,就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真理。无论是医德还是信仰,在他的一言一行中传承了下来。他说,“手术刀能治病,跟党走的信念能治心。”
如今,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眼科年轻医生都会像他一样,检查前习惯搓热手指,再轻轻地扒开病人的眼睑;用自制眼球模型安抚情绪紧张的小患者……“甘为人梯可敬,提携后辈有功。”这是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党委对刘世钺的高度评价。
如今的刘老还有一个遗憾,“但悲不见九州同,祖国统一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,还没看到。”但他说,“保持健康、注重养生,活下去,才能看到祖国统一,才能少些遗憾。”
无锡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