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0年11月,孙立人将军在台中市的寓所去世,台当局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葬礼,并授予他“总统褒扬令”和“旌忠状”,这是对他一生贡献的极高肯定。葬礼的送葬队伍长达一公里,规模堪比蒋氏父子的葬礼,足见他在台湾的威望与影响力。这一切都彰显了他在台湾历史中的重要地位。然而,时至今日,孙立人将军的墓地依然荒芜,且其棺椁并未安葬入土。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?
1988年蒋经国去世一个多月后,台湾《自立晚报》独家披露了一则震撼人心的消息:曾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蒋介石以“兵变”的莫须有罪名软禁起来的抗日名将孙立人竟然仍然活着,并且就生活在台中市。这则消息立刻轰动了台湾社会,许多人曾以为孙立人早已去世,看到这一消息后无不感到震惊。紧接着,孙立人于1989年2月25日首次在媒体前露面,向公众表明自己一直在台中生活,并公开要求台当局为他恢复名誉。
孙立人将军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悲剧。他原本是一名书生,却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投身军旅,选择从军报国,抗击外辱,保卫家园。然而,他的出色表现和过高的声望,反而使他招来了蒋氏父子的猜忌,并最终被软禁多年。这一切既是他的悲剧,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残酷政治斗争。
展开剩余72%孙立人于1900年12月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,早年接受了优良的教育。若生于和平年代,他或许会成为一名卓越的学者,但儿时的一次经历让他对国家的贫弱产生了深刻的痛感,并坚定了他要为国效力的决心。年少时,他随着父亲到山东任职,搬到了青岛,在当地的青岛文德高等小学就读。这所学校由德国教会办学。在一次海边玩耍时,孙立人捡到几块漂亮的石头,正当他陶醉于这份美好时,几个德国小孩却从他手中抢走了这些石头,并且给了他几记耳光。这一幕深深刺痛了年轻的孙立人,使他早早萌发了从军报国的志向,也因此立下了为中华民族强盛而奋斗的决心。后来他从军后,多次提到这一经历,甚至在训练新兵时也常以此警示士兵。
孙立人于1914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,这在当时无疑是极其骄傲的事。回忆起在清华的时光,孙立人曾说:“到了清华,可以说是我人生真正的开始。”在清华,他不仅学业成绩出色,还在体育上表现不凡,曾代表中国参加远东运动会,并为中国赢得了远东篮球冠军的荣誉,奠定了他在体育领域的基础。
1923年,孙立人前往美国留学,进入弗吉尼亚军校,开启了他的军人生涯。此后,他的军事生涯如日中天。1937年,他带领部队赴上海参加淞沪抗战,防守在苏州河周家宅一线,与装备精良的日军激烈对抗,连续击退敌军七次渡河。孙立人亲自上阵,身先士卒,最终身受重伤。
然而,真正使孙立人名声大噪的,是他远征缅甸的战役。1942年4月,英缅部队主力被日军围困在仁安羌地区,弹尽粮绝,几乎没有退路。英军司令斯高特多次向孙立人求援,最终孙立人带领中国远征军进行营救,成功突破敌军包围,解救了英军。这一战役的成功,不仅震惊了世界,也让孙立人获得了国际声誉,被西方军界誉为“东方隆美尔”。此战之后,孙立人声名远扬,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世界的高度评价。
然而,正是因为功高震主,孙立人在台湾逐渐遭到蒋介石及其儿子的忌惮,最终被软禁了三十多年。尽管如此,孙立人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民族情感,他心中始终不忘祖国和大陆的命运。恢复自由后,他对大陆的思念更加深切。在回忆录中,他曾感慨地说:“我是安徽人,从安徽一个乡下金牛山出来的。”对他而言,祖国与大陆是他永远无法割舍的根基。
1989年,孙立人委托亲友前往大陆探亲,并特别关心家乡祖坟的情况。第二年3月,他又派长子孙安平回大陆祭扫祖坟,受到了当地相关部门的热情接待和安排。在临终之前,孙立人表达了一个特殊的愿望:如果死后不能安葬在祖国大陆,就希望自己的棺椁永不入土。他深知,自己的一生注定与祖国息息相关,心中始终怀有一种对故土的深深思念。因此,孙立人将军的棺椁至今仍未入土,而这份对祖国的深情,也成了他生命的最后一段传奇。
发布于:天津市无锡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